第181章 研究院-《明初: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这么想着,他便问朱标道:“那这也是说,卫国公那边也全都接种了牛痘!”

    张一凡一口气举了几个例子,然后才总结道:“这些研究组有了成果,那就重奖他们,鼓励他们再接再厉;如果法子对全天下都有用的,那朝廷也要保护,给这些作坊奖励,就等于是鼓励这些作坊去做这些研究。这种也算是专利的保护,不过对象不是普通百姓,而是各作坊。等这些实施久了,摸熟了,再推向民间,或许就可行了。你看,这样怎么样?”

    阅览室有三处,其中两处是安静看书的地方,另外一处,有挡板隔开,允许小声讨论看书遇到的问题。

    朱标见了,便给他解释道:“主要是你提得这个独门绝活,到底怎么证明是他的独门绝活,指不定江西人会这个,山东人也会这个,朝廷要是认了江西人,那山东人那边怎么办?”

    朱标和张一凡一过来,就有底下人过来禀告,说宋濂师徒在讨论问题。

    “最为关键的一点,既然是独门绝活,那为啥要告诉朝廷,自己留着传给子孙不好么?朝廷保护,也就只有几十年时间,哪有传给子孙更好?”

    可是,在张一凡提出了种种可能性之后,他也不敢确保了,是不是会有更好的水泥。

    常遇春和邓愈两人,都是四十岁出头,正当壮年的时候突然死了。按理说他们的身体壮硕,一般的病不容易要他们的命。

    张一凡听了,便把刚才考虑之后的话说出来道:“大哥,你看,我们这么改怎么样?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他顿了顿之后又补充道:“我想到了一部分,总结了一些规律,写了书放在藏书阁,但是现在还没什么人去借阅。主要是香山县这边的学识水平还很低,处于一个识字的过程中。”

    听到这话,张一凡忽然想起,如同常遇春这样的,明末满清的名将,爱新觉罗家重要人物,代善最有名的儿子岳托,也是在一次入侵关内的时候染上天挂掉了,没能活着出关,这是有历史记载的。

    “对了,这个事情方面,父皇当初还下了严旨,地方上如果一个月之后还有闹出天的,地方官问责。”

    朱标看了下,这里的书籍种类繁多,从经史子集到宗教经典,再到诸子百家、诗词歌赋等等都有,但是要说量的话,还真不是很大。

    “嗯?”张一凡听了,有点疑惑。

    张一凡听了,苦笑一下,用手一指边上空着的一大块地方说道:“大部分书都在那里,被人借走了!”

    过了好一会之后,朱标说得差不多了,便问张一凡道:“你看,这个什么专利的事情,怕是不好办?你还有其他什么想法么?”

    朱标听了,点点头回答道:“自从你去年证明接种牛痘可以防治天之后,父皇最先在边军中接种了牛痘……”

    这确实是个关键点,张一凡听了,便回答朱标道:“确实,能得到成果的可能性非常低。但是,如果培养他们能读书识字,多看多分析,让他们更有学问,那是不是就有更大的可能,得到一些成果呢?”

    之前参观的时候,藏书阁是没去的,当然,宋濂他们是自己去的,反正朱标是没去。

    朱标一见,很是惊讶道:“那些都是什么书,这么受欢迎?”

    有一点让他没想到的是,《三侠五义》比其他仙侠类的更受追捧。

    想到这,张一凡忽然又想起来,马皇后也是染病死的,虽然没记载马皇后是什么病,但是说马皇后是睡觉的时候得病,自己都知道这个病治不好,因此不让朱元璋迁怒于御医。

    老丈人的嗅觉还真得是灵敏,从边军接种牛痘可以不得天这一点,立刻就想出大明军队的优势,然后给敌人制造了麻烦。

    朱标听了,只是笑笑,没有答复这个事情。

    张一凡听了,便对朱标说道:“大哥,回头你也学下,很容易就能学会游泳的。到时候,我教你,或者让大嫂教你都一样。”

    普通工匠肯定创造力低,但是,有文化的工匠,那创造力就高了,这是很自然就能想到的事情!

    “再有,鱼松作坊,也同样设立一个研究组,看怎么做法成本更低,更美味?总不能一直是依靠镜静,也得有其他人来做这个事才行。”

    “还有,农事方面、岭南的水稻、水果等等的种植,同样设立研究组,来研究怎么提高产量这些事情。”

    说完之后,他有些好奇地问道:“不是说,有不少你写得书么?我怎么没看到?”

    最为关键的是,他们两个人如果是天死的,身边的亲卫跟着死几个,历史上不留下什么记载也没什么,毕竟只是亲卫,压根没名气。

    说到这里,他顿了顿,感觉自己妹夫面前,是没有什么好顾忌的,便透露消息道:“还让边关那边给敌人散播了天瘟疫,也是如此,在你和老四比试的时候,边关统帅才能比较放心地赶回京师观战。”

    张一凡听了,心中就放心了不少,这么一来,大明朝就不会有因为天而死的人了。

    他在香山县已经来了一段时间,总不能一直待在香山县,可香山县的一切,都是太新奇了,还有好多要看,要想,忙着呢!

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    “……”

    虽然张一凡觉得还不满意,可朱标却看得很是意外,连声赞道:“岭南这边能有这样的藏书阁,已经很了不起了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