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大明开国之初,其实官话都是前朝留下来的,朱元璋有关注这一块。 朱标真得没想到,这舆论控制,竟然是这么复杂,以前不注意的细节,都有可能是舆论控制的一种。 此时,朱标听着张一凡侃侃而谈。等张一凡好不容易说完之后,他沉吟片刻之后,便看着张一凡说道:“所以,第一步要做的,就是让大明百姓尽量都识字,如此,方能保证百姓不被那些官吏愚弄?” 结果,让他们两人没想到的是,他们两人过去之后,宋濂师徒竟然凑在一起讨论,以至于他们到了身后都还没发现。 不过,经过他这么一要求,张一凡还真想起什么,便对他说道:“对了,我想起来了,年前的时候,我不是举办了一个识字比赛拿钱的事儿么?当时四哥也在,就发现了一个问题,因为要参赛的人必须会写自己的名字。结果你不知道,县里一下很多人要求改名,并且改得名字还都差不多!” 哪怕到了大明王朝科举制成为唯一的时候,真正老百姓读书的,也还是很少。说洪承畴年幼家贫读不起书,只能旁听私塾被老师赏识,可谁又知道,洪承畴他爹是庠生,他爷爷是贡生。 结果没想到,宋濂师徒竟然讨论上了。 最早的时候,是豪门世家的专利,士族的专利,普通人家,根本不可能读得起书。 古代的读书识字,其实是垄断的。那些读书人,不希望有更多的读书人出现。 张一凡想了下,这次是真没有了,至少他想不起来在普及教育方面,还有什么措施可以用在当下的,便摇摇头说道:“真没有了!” 华夏的老百姓真正能读书,还是要等后世开始普及义务制教育时才算。 朱标听了,点点头说道:“有香山县为参考,我心里有数,等回头到了京师,我会和父皇商量的。” “因为容易写啊!我问过的,那些复杂的字,他们记都要记半天,更不用说,还要写了。”张一凡回答道,“从这个事情中,我觉得吧,是不是把我们的汉字,能简化的也简化一下,如此以来,学子读书识字的难度,该是会降低一些,有利于大明百姓都能识字,你觉得呢?” 此时,他借着这个机会,给朱标这个未来的皇帝科普下全民教育的好处,同时也是说给老丈人听的。要是有可能,就希望老朱同学能在他社学的政策上再进一步,就能惠及更多的大明百姓。 听到这里,张一凡提醒朱标道:“其实,如果大明百姓的识字率高了的话,可以办一份报纸,就是报道各类消息的纸张合集,解读最新的朝廷政策,把发生的一些事情进行点评等等,都容易让朝廷掌握舆论,不至于被他人引偏了!” 当时,朱元璋就曾下诏日:“自胡元入主中国,夷狄腥膻,污染华夏,学校废弛,人纪荡然。加以兵乱以来,人习斗争,鲜和礼义,今朕一统天下,复我中国先王之治,宜大振华风,以兴治教。“ 如此种种之下,张一凡才不会傻了把这个耗时间耗脑力的活给揽下来。 你要是说,这个时候给出一套拼音,那以什么为标准?张一凡是没法做主的,还是要朱元璋来拍板。 朱标一听,顿时哈哈一笑道:“我就随口一说而已,当然没有白来啊!” 张一凡在这个时候,已经瞄到了,便笑呵呵地说道:“原来你们是在讨论滑轮组相关的物理啊?” “为师觉得,这个算法似乎不对,甲的力道就只需要这么一点,就能拉起这么重的东西?” 此时,方孝儒便笑着对朱标解释道:“驸马的学问,总是很实用的,码头那边,就因为有了这些,不管是装卸货物,都快了很多。这里还有其中道理的解释,便看上一看了。” 在这大明开国之初,大部分文人都是学以致用的实干派,而不是那种空想派,因此,大部分人并不排斥所谓的杂学。 据记载,方孝儒就轻视文辞写作的学问,以宣明仁义治天下之道、达到时世太平为己任,必然少不了对经世致用的重视。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