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3章 就没这命了-《明初: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本来的话,他就打算回京师了。但是,在张一凡、朱镜静以及太子妃的劝说下,就准备休息两天,来个所谓的劳逸结合。等到了京师,就没这命了。

    说到这里,他又摇摇头,露出了一丝苦笑道:“可谁能知道,驸马小小年纪,竟然有如此本事,要不然,也不会错过雪中送炭的机会了!”

    “就说这洪武朝,以前的话,可能会有人认为驸马年轻,嘴上无毛,办事不牢。他就是说得再有道理,可能也有人不会把他的话当回事。但是,三年之后回去,他说得话,绝对没有人敢轻视、无视了!”

    这一次南下省亲,包括路上所消耗的,了朱标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。

    在张一凡忙碌这些事情的时候,太子朱标一路北上,也终于安然回到了京师。

    钱庄和香山居,以及租赁房屋那一块,就没有变,暂时维持原样。

    张一凡听了,立刻就同意道:“那行,这个事情我来办!”

    于是,何真便发话了,对他的几个儿子说道:“我一直有教导你们,为人处世,必须审时度势,如此方能明哲保身,甚至利用时势,顺势而为,又能更进一步。”

    一口气说了那么多之后,何真苦口婆心地又说道:“驸马的将来,只要他不犯大错,那前途不可限量。所以,放下以前的成见。就那些粮田而已,不要放在心上,一时的损失不用太过计较,交好驸马,便能换回更大的利益。继续看驸马不顺眼,和他对着干是绝对不明智,指不定还可能落个家破人亡的结局。我说这么多,该是够明确了,你们记心里了么?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他看向大儿子何荣道:“你呢,必须要去和驸马接触,和驸马搞好关系,支持驸马在香山县的一切。”

    并且,他觉得作坊这个名太小气了,就想到了改名。

    一开始的时候,他想到了朱棣同学的东厂,便有恶趣味地想把他的几个官办企业改名为东厂,西厂,南厂,北厂,让朱棣没有名字可用。

    另外,太子来了香山县一趟,压根没有改变什么,甚至没有公开宣传这个事情,这从某种角度来说,就是肯定了驸马在香山县的一切,就让岭南这边的人更是看好了香山县的未来。

    何真知道,儿子说这个,是不甘心家里的损失。于是,他就严肃了脸色强调道:“当今皇帝可不是普通皇帝,就算放在历史上,有这能力的皇帝也是绝对罕见的。一旦他认定驸马的事情确实有利于朱家天下,谁敢阻拦肯定不会有好下场!”

    就在朱标准备回京的时候,年初时候派往南洋的船队回来了。

    朱标听了,便对张一凡说道:“如此情况,那我回去和父皇说说,让他们多进贡粮食好了。”

    另外,根据张一凡一开始的承诺,设立了香山县农业研究院,招募人才在之前收集悬赏到的农事经验基础上,进行研究农作物种植和养殖家禽这一块。

    不过,这终归只是想想,最终,他决定把水泥作坊改名为香山县官办独资水泥厂,里面分部门,也就是生产部,采购部,研究部以及销售部。产品设立商标,就是在所有商品上标记一个“香”字。

    另外,张一凡把捕鱼船队从鱼松厂独立出来,成立香山县官办独资船厂。这个船厂分为捕鱼,销售以及船队修理和修补等部门。

    张一凡也有借口不去处理公务,陪着朱标休息几天,一个不小心,还真把游泳学会了。

    为此,张一凡不得不又开始开设新厂赚钱,那就是事先承诺过要收购甘蔗的事情,已经到了深秋季节,也该提上日程了。

    因此,当朱标走得时候,来送行的人,那是人山人海。

    说着这话的时候,他表情严肃,盯着几个儿子的眼睛,确保他自己说得话,没有儿子在敷衍。

    不过就短时间来说,所有厂的研究,包括农业研究院的研究,都是烧钱的。只有投入没有产出。

    朱标当然也是非常关注,便和张一凡一起去听了禀告。

    何荣和何贵等人互相看看,最终都是答应,听他们爹的教诲。

    因此,他的说话,就算他儿子们的心中有不认可的,却也没有一个人敢反对。

    朱标现在有个习惯,等到了傍晚,就开始闭门写东西,把他今天的收获写下来。

    何家,是在何真的手里壮大起来的,他的话,在这个家族,那是一言九鼎的。更不用说,他平日里就非常强调父子、主仆的从属关系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