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4章 奇迹-《明初: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结果没想到,香山县的一切,证明了自己低估了他!

    想着这个,朱元璋并没有因为自己低估了张一凡就有什么不快,反而笑呵呵地说道:“一个普通的下等县衙,一年的收入,不说明年他说得一百万贯,就只是今年能确定有二十万贯这个事情,就足以证明,他在香山县所做得一切,都是对的了!而且,人口之多,更是多达了二十多万,不可想象啊!”

    于是,朱标就开始说下一个重要的话题,主要就是和全民教育有关的这块。

    朱元璋考虑了好长时间之后,才抬头看向儿子问道:“那这最短的短板,也不能太短吧?”

    此时听到他说这个事情,朱元璋果然认真听了起来。

    就这么的,不知道过了多少时间,朱元璋才算是看完了朱标所写得所有稿子。

    此时,朱元璋听了朱标的解说之后,表情严肃地点点头说道:“你回去之后,单独把香山县实施粮田归公分配法的细节,都写下来,我们再讨论一次!”

    或许是因为有那么多香山县的成就摆在那里,朱元璋的脸色,显然没有他派朱标去时候的严峻了。

    在朱标解说的时候,朱元璋的表情慢慢严肃起来,能看出来,他在认真地思考。

    偶尔的时候,他又会去找之前看过的稿子,查看下什么之后又返回去继续看。

    朱元璋听得沉默了,按照他的个性,他其实很看不惯不用心尽力的,可是,他也不得不承认,儿子说得有道理。

    历史上的短命王朝,多的是,甚至可以说,几百年的王朝才是少见的。他想要的,就是比历史上王朝更好的那种,绝对不愿意在他死了之后,朱明王朝就会完蛋的那种。

    懒不懒政的一个明显区别,就是香山县的事情决定权,是不是还是把握在县令手中。

    根据朱标的形容,香山县的百姓,衣食无忧,居有定处,甚至都在识字,人人都能认识一些字,这是什么,这是大同之世啊!如果大明朝的其他地方,都能像香山县一样,那这个洪武之治,当能吊打历史上任何一次盛世了吧?

    当然,说起来简单,作为一名开国皇帝,经历过饿殍遍地的乱世,最是清楚不过,只是让老百姓衣食无忧这一条,就不知道有多难!

    香山县的底子,朱元璋是清楚的。当初挑选出来让张一凡去折腾,就是因为那里够偏僻、穷困,随便他折腾都没事。

    此时,朱元璋听着听着,就有点惊讶了。张一凡的方法,算不算赖政,其实已经分得出来了。

    放下最后一份稿子,朱元璋抬头,带着惊喜万分的表情看向朱标,确认道:“这些都是没有夸张的,对不对?”

    实际上,朱标感觉,他爹再怎么震惊,都不可能有他震惊。

    看完第二份的时候,他又迫不及待地去拿第三份稿子看,总之,是一份接着一份地看,没有任何停顿。

    根据他儿子从香山县得来的结论,大明江山的根基要立足到粮田归公分配法上面,这是大事,事关大明江山长长久久的问题,他就非常重视了。

    看到他这样子,朱元璋岂会不知道,当即对他说道:“我刚处理过一个妄图议政的宦官,遣返回乡,永不再用。伱有什么要说的,尽管说来,不用顾及他们!”

    结果,朱标察言观色之下,立刻就知道他父皇心中在想什么,便抢先一步,对朱元璋说道:“父皇,有一个木桶理论,不知道您听说过没有?是这样的……”

    这是以南京语音为蓝本命令编著,去掉了很多番语化的发音,但是平声不分阴阳,又设立10个入声韵部,有31个声母,并保留全浊音等等。

    朱标一听,立刻便回答道:“按人性制定规则,确保规则做起来不难,却又能保证江山社稷的稳固!”

    他把当初屏退锦衣卫指挥使等人,单独和张一凡聊得内容,小心翼翼地说了出来。

    朱标在那些稿子上,主要是列举香山县的成就,和一些能摆在明面上的想法。

    因为朱元璋之前的时候,其实就有赏给功勋官田,因此,张一凡在和朱标说这个事情的时候,就特意强调了这一点,引得朱标赞同,此时,朱标便又着重强调了。

    毕竟历史就在那里,已经发生过无数的事实,证明了儿子说得有道理。

    朱元璋听到这里,却是有点不高兴了。一凡这么做就算了,儿子是太子,竟然也有这个想法,虽然听起来确实不错,可要是皇帝不严格要求自己的话,今天有了这个借口,明天就会有更进一步的借口!

    结果,在他说完之后,朱元璋并没有发怒,只是靠上了龙椅背,闭上眼睛,同时用手轻轻地揉着自己的脑门。

    结果,张一凡硬是用了一年多点的时间,就让香山县换了人间。

    全民教育,人才倍增,推陈出新,国力强盛等等,所有的这些,其实都是有关联的。

    这个事情,其实不是朱元璋交代他要做的事情,只是他自己观察所得。因此,在说这个事情时,略微有些忐忑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