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4章 奇迹-《明初: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他知道,父皇是真在考虑这个提议了。

    朱标答应一声,然后想到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,不能写下来的,他便先扫视了下殿内,看看都有什么人。

    他不知道自己说这个事情,父皇会不会嫌他管得太宽了!

    “儿臣明白!”朱标听了,心中一喜,连忙答应下来。

    有一些事情,肯定是不好用笔写在纸上的,就由他当面来和他父皇沟通了。

    果然,朱标就发现,他爹的脸上,露出了惊讶之色,还有惊喜,不可置信等等表情。

    过了好长一会之后,朱元璋睁开眼睛,同时后背也离开了龙椅背,对朱标说道:“此事且先不急,回头再议。除你之外,不得外露。”

    接班人有如此表现,他当然是很欣慰地。

    自己能勤政,儿子也能勤政,但是他可不敢保证,以后的子孙都会勤政。过于严格的要求,反而会让那些不肖子孙更是自暴自弃。唯有让他们容易做到的规则,他们才会比较愿意遵守。

    不止是考虑当下,还考虑到了以后,这在朱元璋看来,就觉得朱标已经成熟稳重了。

    看着朱元璋的表情,朱标知道父皇心情不错了,便又对朱元璋说道:“父皇,儿臣还想着,大明朝的宰相,似乎也可以参考香山县那样的,可以多设几个宰相……”

    朱标一听就笑了,父皇还是觉得难以置信吧!

    “粮田是一个王朝稳定的基石,历朝历代出问题,引发动乱都是百姓吃不饱饭开始。而吃不饱饭就是从土地兼并开始,赋税便会不公又进一步引发土地兼并。因此,要保证百姓有饭吃,就要推行粮田归公分配法。”

    这又是一个事关朱明江山是否长久的严肃话题,是朱明江山的地基之一。

    朱标根据香山县的所见所闻,侃侃而谈,甚至还谈到了香山县千户所那边的见闻,最后对朱元璋说道:“父皇,虽然全民识字很难,但是儿臣综上所述,以为还是有这个人力物力的必要!”

    根据历史记载,洪武年间,浙江奉化县市18865户,而象山县更是只有17812人,不是户数。以此来对比,一个香山县真得能打浙江一个府了。

    朱元璋听了,欣慰地露出了下笑容,点点头说道:“你能自己思考这些问题,很好!”

    果然,朱标发现,当他说出这个木桶理论时,就发现他父皇明显有点意外的表情,似乎是以前没有想到的。于是,他赶紧说完之后,诚恳地说道:“父皇,纵观历朝历代,王朝传承,会出现很多意外。如果按照最长木板的要求让历代皇帝遵守,这根本不现实;如果在开国之初就设立一个规则,让历代皇帝以最短木板为要求来治理都可以的话,那其他就更没问题,如此便能让王朝更为长久。”

    一个天上,一个地上,就这种感觉!

    朱元璋看完了第一份稿子之后,立刻伸手,去拿了第二份稿子看,中间并没有去问朱标什么。

    看到他这样子,朱标便知道,他父皇在思考这个事情。

    于是,他便对朱元璋说道:“父皇不是担心一凡会懒政么?其实事情是这样的……”

    虽然这个事情是他去香山县“走亲戚”的导火索,但是他一来的时候,就先把香山县成就摆了出来,又先着重强调了粮田归公分配法,因此,这个事情反而没说。

    此时,他就把张一凡所说得共同利益的那一套,用实际可行的操作方法,给朱元璋讲了出来。

    于是,他便立刻站起来,给朱元璋回答道:“父皇,绝无半点夸张之处,全都是如实陈述。宋、方等随行,他们亦是见证了香山县的奇迹!”

    朱元璋对于这个初版很不满意,在历史上,几次下旨重新修订,一直到洪武二十三年还不满意,还想修订,不过最终可能是精力不济,最终不了了之。洪武二十三年的版本,成为了最终版本。

    朱标听到这话,立刻就回答道:“父皇,一凡这个粮田归公分配法真得是非常好,不但不会再存在隐田,并且全县当中也不再有隐户,甚至就连逃入山林的隐户,都主动回来登记造册。儿臣有在民间走访过。这个粮田归公分配法,极得民心。”

    不过,朱标倒没有吃东西,只是坐着,然后看着他父皇的脸色。

    不过他的目的,并不是重点说这个,而是为了他接下来的话。

    正因为他对语音这块,一直有关注,因此,此时听到朱标转述张一凡用拼音来识字,就立刻来了兴趣,感觉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法子。

    结果,朱标讲完这个之后,又对他说道:“在有关全民识字这块,一凡还给儿臣讲了香山县的一件趣事,儿臣觉得挺有意思的。”

    求支持!

    (本章完)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