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于是,他便笑呵呵地说道:“我叫张一凡,这位是我媳妇,朱镜静,凡静便是我媳妇拿了我们两人名字中的一个字凑出来的。” 第一种说法,是利润五五分成,到时候如果书卖得不好,可能连印刷的钱都回不来,那根本就没利润,罗贯中就一毛钱都没有。 也就是明朝开始,通俗小说开始流行,才会有写得好的,受欢迎的那种,书商才会垫资,或者买断小说。 到达香山县之后,本身是文人的关系,他最为关心的,就是香山县藏书阁对普通人开放,就直奔这里来了。 不过具体的内容,张一凡有点眼瞎,好多繁体字,个别字需要连蒙带猜的,看得不爽。 而罗贯中这边,一听之下,顿时就傻眼了。 在他想来,能写出如此精彩的小说,还和他写得小说格式差不多,绝对是个有丰富经历的中年人。这么年轻,怎么可能写得出来这本《三侠五义》? 这不,就听他问道:“敢问这位公子……夫人,这《三侠五义》乃是讲前宋时候的故事,人物之多,刻画之深刻,该不会是听谁讲述过类似故事,而后两位整理而成?” 虽然罗贯中自认为,此生和朱元璋这边不可能有瓜葛,他的余生便是写书。 说着话,他指了下朱镜静说道:“……便是临安公主。” 说着,他用手一指那包裹里面的书。 藏书阁管理员早就等候在门口,当即把驸马和公主迎向藏书阁的后院。 张一凡听了,点点头,忽然,心中想到一事,顿时暗道好险! 张一凡和朱镜静几个人走过来,虽然没有说话,但是动静还是不小的,至少脚步声是有。 张一凡转入后院一看,就见后院的大树下,有一个衣着朴素的老人,大概五十来岁的样子,头发大概白了一半的,正坐在那里专心致志地看书。 张一凡便很有兴致地问道:“罗老,我能看看么?” 此时,张一凡赶紧转移话题,不想继续伤感,当即吩咐朱五道:“去弄些糕点过来,我们要和先生好好聊会!” 于是,他便站了起来,也不和张一凡他们打招呼,只是有点不满地说道:“这位小哥,老朽是想见这位叫凡静的同道中人!” 管理员见张一凡自己接话,便退了下去,去前头忙了。 他说到这里时,却被张一凡惊讶的声音给打断了:“你是说,施耐庵去世了?” 很快,老者回过神来,脸上全是难以置信的表情。 张一凡一听,便笑了。 而第二种说法,那是销售分成,罗贯中铁定有收入,区别只是书卖得少的话,收入会少一些。但是张一凡这边,就是有可能会亏大本的。 一听这话,这名老者顿时傻眼了。 老人或许是因为刚才有冒犯,便无视了张一凡的年龄,郑重地抱拳作揖,然后态度诚恳地说道:“老朽姓罗,单名一个本字,字贯中,号湖海散人,太原人氏。” “真得么?”朱镜静一听,顿时开心了,“那倒是好,又有新故事可以看了,对么?” 张一凡一看,就看到他手中那本,正是《三侠五义》中的第一册。 张一凡拿到手的,是《水浒传》中的一本。 罗贯中一听,连忙回答道:“想寻一处出版,可我没钱,不知道能否以出售后所得来支付印刷的钱!” 刚好这时候,糕点上来,茶水也续上了。 这不,他就开心地给朱镜静介绍道:“他创作的作品,那是可以流传千古的。真得没想到,还能见到本人,太开心了!” 罗贯中听他提起施耐庵的事情,便有点伤感地说道:“师傅是在洪武三年去世的。” 张一凡一听,有些遗憾,那个时候,自己还没魂穿过来,要不然,这个名人也能见上一见。 却见罗贯中一脸震惊,看着张一凡,结结巴巴地确认道:“你……你就是香山县县令,当朝驸马?” 朱镜静一听,立刻便明白,夫君肯定是为了自己,要专门养一个写手! 要不然,夫君平时就没见他看过故事书,或者有搜罗过故事书的,肯定是为了自己。 张一凡听了,笑着伸手接过,然后分了朱镜静一本,两人一起看了起来。 因此,他不认识张一凡,更没想到,他面前站着的这个人,《三侠五义》的作者,竟然就是驸马都尉! 看了一会之后,张一凡便抬起头看向罗贯中,发现他一直在注视自己,便问道:“罗老,您带这些书过来的意思是?” 朱镜静以前还没有这个爱好,但是自从跟了张一凡之后,就被他的故事迷住了,很喜欢听张一凡讲得故事。 在这个通讯和交通都不发达的时代,一个不小心,这时候见不到,以后都可能见不到的。 问出话之后,他发现罗贯中没回答,便抬头看去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