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3章 我会在乎?-《明初: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先是武备堂的将士回到香山县,带来了有关武备堂的消息。

    一代名将邓愈,也没有在这一年陨落,并且还担任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中宰相一职。

    “他说目前的水泥只是最初级的水泥而已,是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去改进水泥,比如是否有更坚固的水泥,是否能更快凝固的水泥,将来修路铺桥造房子等等,将会有更多的情况可能需要专门的水泥种类。因此,如果这个时候,水泥和食盐这样吃大锅饭的话,就没人愿意去改进这个水泥,水泥就会一直这样。”

    或许是再次听他说起这个,朱标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人名,便对朱元璋说道:“父皇,这次那个方孝儒跟了儿臣一起过去,儿臣见他似乎收获良多,对香山县的一切,也都是佩服。如果别无人选的话,或许他可以?”

    这倒也不是说,罗贯中在这个时代的名气最大。

    随后,他便正色道:“张士诚而已,我会在乎?我以前只是在意有些人给张士诚效命,却不给我效命,给脸不要脸,自然就要让他们知道,他们算什么东西?”

    物以稀为贵,人也一样,所以张一凡就很宝贝!

    至于什么香山县的改革之类,说实话,这些并不是张一凡的收获,而是付出。

    朱标听到他爹这些话,原来不是对张一凡有意见,便放心了。

    大年三十的时候,因为罗贯中也只是一个人而已,张一凡便邀请了他一起过年,抛开政事,就谈些奇趣妙谈,海阔天空地聊,倒也是畅快。就连朱镜静,都是喜欢这种聊天,顺带着,还能聊聊怎么写书。

    朱元璋听到这里,便问道:“所以说,他设立了什么研究部,其实就是用来改进水泥的,对不对?”

    本来他以为,事情该是说完了,结果没想到,朱元璋忽然对他说道:“一凡在香山县又设立了一个什么香山县通俗文学起点社,招募为张士诚效忠过的人在那写书。通俗通俗,他这是在自己推进教化之事吧?”

    朱元璋听了,并没有马上说话,而是想了一会才说道:“香山县特事特办,倒是随便他折腾,不过如今他都想折腾香山县外面了,三年之期未到,先不用改变,不要和一凡回复什么。”

    此时,朱标一听他这话,顿时吃了一惊,连忙帮张一凡解释道:“父皇,一凡怕是不知道那些文人为张士诚效忠过,他或者只是因为镜静喜欢看故事,所以就招募了人手帮着写故事!”

    事实上,朱元璋之所以会让方孝儒跟去,其实原本就有这个打算的。

    对于香山县武备堂的旨意,也在年前下发。

    前段时间的时候,朱元璋已经下旨,让宋濂、乐韶凤牵头,再次修订《洪武正韵》。他对现阶段的版本,一如历史上,并不满意。

    朱标听了,也是赞同。

    但是,文学史上,特别是通俗小说,还是那种“欲知后事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”的开山鼻祖罗贯中,却是就这么一个。

    本来的话,香山县没有县丞和主薄,完全可以二选一丢个官职过去。

    但是,三年之期未到,朱元璋怕别人会有别的想法,他不想改变香山县的现状,便决定还是不任命官职的这种形式。

    永嘉侯朱亮祖前往陕西,筹备设立陕西那边的武备堂;五十名香山县武备堂军士中,朱亮祖带走了十人,燕王朱棣那边要走了十人,另有二十人,随同五门轰夷大炮,被派往魏国公徐达麾下效命,剩下的十人授予小旗,返回香山县武备堂,并着令广东抽调军中精锐,进入香山县武备堂进修。

    听到这话,朱元璋有些犹豫,想了下,最终还是摇摇头道:“暂时还没想好!”

    朱元璋听了,却是脸上露出了笑容,这个儿子,真得是紧张张一凡。

    不过这个位面,朱元璋已经被张一凡所影响,特别是几次对大明宝钞的论述,都让他有了发展的眼光。同时,他也明确看到,香山县就是因为县衙有钱,所以百姓的生活都有了质的飞跃。

    这么想着,他很是高兴,便对朱元璋说道:“有父皇的支持,一凡在香山县大展手脚,如今我去看就已经了不得了,不知道三年之期到了之后,会变成什么样,真得让儿臣非常期待!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