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亏本的事儿,谁干? 施家两位:“……” 他们都没见识过,驸马竟然从一件普通的事情中讲出了那么多的道道,让他们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:原来还能是这样? 张一凡一听,便听出来了,便立刻笑着说道:“你放心便是,在香山县,这种不是贱籍,如果能赢得听众的认可,并且认可的人越多,就越可能在以后谋得一官半职!” 一听这话,施彦才和施文昱的脸色一白,顿时露出了一丝绝望。 只听朱元璋看着他们,表情严肃地说道:“香山县那边传来消息,香山县户籍人数已经达十五万之多,另有人口十多万,香山县的人口,已经将近三十万,真是不可思议。朕很期待,等三年约定之期满了之后,又会是何等景象?因此,虽然朕很想调驸马回来,可还是要等三年期满了再说!” 因此,她也好奇地听着。 因此,他们也都跟着一起领旨。 舆论控制这个事情,张一凡之前提的时候,是排在了推广全民教育之后的。实际上来说,肯定是要先解决温饱问题,然后才是追求精神上的。 这时候的“说话”,还和吹拉弹唱这些曲艺结合起来说的,实际评书的创始人为明末清初的柳敬亭,最初只是说唱艺术的一部分,称为“弦子书”,等到再后来中兴的时候,才是田大家的那种。 心中这么想着,他便不动声色,垂手而立,继续当听众。 他是比后世的老板还要老板的,施家两人,如何敢反对,连忙点头。其中年纪小一些的施文昱还好,倒是年纪大一些的施彦才,犹豫片刻之后说道:“驸马爷,这种抛头露面卖唱的活,是否由小人来做便成,他还小,我们施家想着……想着他有朝一日能不能有……” 张一凡听了,点点头说道:“对,就是那种,回头我教给你,你再交给那些女工。” 听到这里,李善长算是明白了,原来皇帝说了那么多,其实就是说他女婿不方便来京师,要他带着这些官员跑去那么远的香山县和驸马探讨事情! 三十万人口的香山县,如果是真的话,确实有点骇人听闻了。 说到这里,他顿了顿之后又道:“另外还有,很多人会等不及听后面的故事,如果自己识字的,就会去买书看。这么一来,我们书的销量也会上去了。就等于说,施家两位去讲评书,那是给我们的书一个广而告之的机会。你看,我会破费么?我是赚钱的吧?” 一听这话,施家两个人才算是松了口气,这是他们的专长,哪怕形式变一变也是不怕的。 李善长身后的官员听了,除了宋濂之外,其实都差不多一个意思,可以借着这个出公差的机会,去看看传说中那么夸张的香山县,到底是怎么样的? 不过同时,李善长心中也很好奇,那个香山县真得变得那么繁华?哪怕他亲信已经确认,可他还是有些难以置信。 此时,张一凡看他的表情,便笑着解释道:“我对我们两人的书有信心,在香山居开讲之后,肯定会吸引那边的顾客在同等条件下去吃饭,增加了客流量。甚至应该还有人会专门为了听评书而选择香山居吃饭,从而让香山居赚到更多的钱,这便是评书的功劳。” 对了,还有一个人也免疫了,就是朱镜静。这不,她就在那听着,带着微笑,一点都不吃惊。 以前京师这边都是不信香山县的传闻,不过自从太子在去年去了一趟之后,算是替香山县背书了一回。可这回,是越加地夸张。 民间这边,对于香山县的传说,还多是不信的。还有那些地方官府,基于自身的认知,同样不相信香山县会有那么大的变化。 不久又有出场费就给一百文一次,这不明摆着是照顾了么! 一个壮年劳力,在香山县干一天活,也就三十文的上限了,普通的,也就只有十五到二十文而已。 听到这话,几个人便只好先不说话。事实上,就连朱镜静都不知道张一凡要干什么,就被拉来了。 说到这里,他看了一眼施家两位,又接着说道:“男的也要几个。练好了,下个月就可以赚县衙的钱!” 香山县这边,温饱是肯定没问题了,所以会比朝廷那边更早一些有了舆论控制的需求。 如果是朱标或者朱棣他们,反而会见怪不怪了。因为他们已经听得多了,麻木了,就算张一凡说能变出个大活人,也不会太过吃惊。 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,评书才会最终进化为后世讲故事那种。 与此同时,也带动了一些人,跟着南下,去香山县看看情况。 香山县,越加地有名了! 在李善长的队伍出发之前,方孝儒已经先他们一步出发,奉旨前往香山县听从驸马差遣。顺带着,准备协助驸马接待这支庞大的官员队伍。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