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对于官员的****元璋是非常关注的。张一凡提出这种从源头上控制的措施,他很欣赏,可是,问题又来了,各衙门哪来的钱? 朱元璋指着朱标手中的那些奏章说道:“胡卿就已经提出,香山县是压榨了其他地方,才有了如此繁华,此乃特例,不足以说明香山县就一定是好的。我觉得,这个意见虽然有失偏颇,但是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!” 汪广洋还是和以前差不多,沉迷于酒色,政务基本上不处理。 在这整个过程中,李善长等人也关注了。毕竟他们知道,如果没有意外的话,香山县这种粮田归公分配法,很可能会在全天下推行的。 为了确认这一点,李善长甚至还找了机会试探了驸马,确认这点没错。 第四,香山县通俗文学起点社在引导百姓读书方面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。评书开始盛行,百姓爱听故事,特别是驸马和那个罗贯中创作的书籍,吸引了很多人主动去识字,去买书看。 邓愈当了中宰相之后,推说对其他不擅长,就只是在涉及兵事上的奏章,才给出意见,其他不过问。 因为有驸马提供的字典范本以及绝大部分的简化字稿子,让李善长他们减轻了很多工作。 换句话说,大部分活,都是胡惟庸在干,他给出处理结果,然后送东宫那边,再转皇帝。 因此,他们一行人,终于还是启程返京。 不过按照朱元璋的旨意,他们只是来香山县考察全民教化的事情,因此,更多的,也只能关注这一块。 这个驸马,在治政方面,真得是了不起! 本来的话,李善长还期待查出驸马在经济方面的问题,毕竟谁不爱钱? 他在看着,朱元璋还在说着:“广东其他地方,因为涉及香山县的事情都要协助,因此,他们的人口都涌向了香山县,造就了香山县的繁华,可其他地方的人口减少,影响就有些大了啊!” 第五,识字百姓多了的一个好处,就是在香山县粮田归公分配事情中,百姓能明白官府政策,并且及时做出反应。具有代表的事情之一,就是官府接受了不少有关粮田归公分配中的举报,让官府少了很多精力,更免于被刁民糊弄。 捧,继续捧! 当然,这也是真心话! 香山县的一切,不亲眼来目睹,那是真不会相信的。 古代的时候,出差费用,那都是地方负担的。招待的官员越多,地方负担就越重。如果是交通要道的话,每年光是驿站招待的摊派,就是老百姓不小的负担。 以李善长对朱元璋的了解,他感觉香山县这边的政策,会有很多被朱元璋拿去在全天下推行。 第三,香山县的文风很好,那个对普通百姓公开的藏书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,增强了百姓主动识字的意愿。 第一,香山县户籍的百姓,识字率极高,要远超其他地方,包括京师。 就这么的,一行人便踏上了归途,终于赶在了年底之前,回到了南京。 理论上来说,各衙门都是没钱的。每个月,各衙门从户部这边领俸禄而已。 但是,如今京师这边都在传说,那驸马是大明开国第一治政能臣,那他算什么?他这个位置,是不是也要那驸马来当了? 胡惟庸对此真得很恼怒,可是他一查源头,发现这句话最先说的人,竟然还是他亲家,韩国公所说,他就郁闷了。 特别是这一次,李善长带着一大票人,在香山县待了那么久,产生的费用,张一凡用他刚来时候香山县的户籍人数进行分担,都快赶上田赋了。 所以,张一凡在奏章中建议,官员的出差费用,都要从源头进行控制,如此才能不扰乱地方民生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