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3章 是他太优秀不是因为我笨-《明初: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经过他手处理的那些,大部分都是准奏,很少有驳回的,多少让胡惟庸有了一点安慰。

    朱标听了,感慨地点点头说道:“一凡的见微知著能力,确实是一等一的强。驿站费用的事情,自古以来便是如此,平常人压根不会觉得有何不妥。但是,太师一行人去了一次香山县,他便提出了这种方式的不合理!并且以香山县的费用为依据,事实俱在。”

    他们所讨论的,就是张一凡之前就给李善长他们提过,有关驿站费用的事情,换成后世的话,就是出差费用负担的问题。

    结果没想到,调查一番之后,他发现,香山县之所以会怎么快速发展,吸引人口聚集,除了香山县政策之外,还有驸马把他发明出来的东西,或者干脆说吧,就是聚宝盆,贡献了出来。如此,才使得香山县县衙有了很多钱,从而能做那么多的事情。

    朱元璋听了,没好气地说道:“这小子,还以为每个衙门都有香山县衙门那么有钱!你看到没有,他说已经到年底了,根据镜静那边的预估,香山县衙门今年能有两百五十万贯收入!比之前预估的,还要多五十万贯,真得是富得流油,偏偏百姓还都跟着富裕了!”

    眼看着再不回去,就要赶不回去过年了。至少他们已经能交差,回到京师之后,把字典完善之后就可以了。

    第六,识字百姓多了的另外一个好处,在香山生活中,其实处处都能感觉到。店铺伙计、路上行人等等,都更为明理,语言交谈间、行为做事上都有反应出来。

    人家几十万贯钱,甚至还有更多都捐出来了,还会贪其中的一点小钱?

    就算人家真拿了又如何,谁会在意?

    不过李善长终归还是没有白来一趟,因为他发现,驸马虽然自己胆小,但是对待番邦小国的问题上,更倾向于喊打喊杀。

    李善长和宋濂等人感觉,香山县的百姓,如果参加以前的科举,肯定不行。因为他们不了解儒家经典,但是,这种具备一定文化的生活气息,却是极好的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不少官员得到提醒,也开始往香山县那边派人去做生意,赚钱补贴俸禄之不足,总好过贪腐被剥皮充草吧?

    由李善长口中出来的那句评语:驸马真得是天纵奇才,实乃我大明开国以来治政第一能臣也!也在京师开始流传。

    “特别是最近的一次风灾过后,不少地方有田地的百姓都弃田不要,拖家带口地拥去了香山县。这种现象,不是好现象啊!”

    朱元璋听了,摇摇头,严肃了一点说道:“那倒也未必!”

    只听朱元璋对已经看完张一凡奏章的朱标说道:“有关驿站的这个提法,不是没有道理,这一点,是我以前没有想过的。”

    这种事情,要换了以前,那是绝对不会相信的。官府要有钱,那钱从哪里来?肯定是从老百姓手中来啊!

    哪来的道理,官府从百姓手中搜刮的钱多了,结果百姓的钱不但没有减少,反而也跟着增加了!

    有点想不通!

    朱标听了,便笑着说道:“不少人说天下钱粮有个定数,谁多了那必然谁会少!这种想法,有了香山县作为例子,怕是行不通了。”

    兵事上,好大喜功,显然不知道兵事和治政是完全两码事。

    当然了,这些事情,和香山县户籍的非农户没关系,因为他们不参与分田地。这个时候,还是有很多人羡慕那些农户的。

    说着,他不等朱元璋问话,就主动解释道:“儿臣去过香山县,能感受到香山县的欣欣向荣。如果说,香山县的欣欣向荣是错的,那儿臣以为,这其中肯定有什么地方不对,不应该是香山县的问题,而是其他地方出了问题!”

    顿了顿,朱标想到了一个例子,便又补充说道:“就好比一个学堂的人,其中某人学习优异,其他人就抱怨,说这个人的学习太好了,以至于显得他们很笨,学不好?那是要学习优异的这个人不能那么优异?还是说要其他人更为努力?”

    说完之后,他就看着朱元璋,等他爹点评。

    (本章完)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