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比如说,香山县吸引人口,那是趴其他地方上吸血,断不可取。 这个年一过,洪武十二年便到来了。张一凡借口要完成皇帝的旨意,理直气壮地开始把县令的公务交给方孝儒去做了。 于是,方孝儒就亲自带着捕快,挨个抓人,报后台也没用的那种,随后依律判决。 张一凡在奏章中总结如此: 第六,和他国做买卖,高价卖出本国低价物,买回本国所需物资,也是非常有必要。不但沿海可以做,内地一样可以,必要的话,重启丝绸之路,军队护卫。 哪怕张一凡在奏章的后面,还通过香山县的例子,说明种粮所得,比不上做买卖更能发家致富,他们也一样执着于粮田。 张一凡一听,当即哈哈大笑道:“没事,他要红包,给他一个大的,回头我们生他个十个八个,看他回不回得起这个礼!” 张一凡虽然是孤儿,但是他也是把柳家村当家的。一起带来的大牛、二牛,一个被他打发在水泥厂负责,一个在盐田负责,如今也是老大不小了,都是想着回去结婚生子了。 李善长也不是个心慈手软的善人,对于能赚多钱的买卖,没道理不插手。 洪武十二年夏季时候,从京师过去的达官贵人的人,纷纷逃回京师,向他们的后台哭诉告状,这其中,自然也包括李来福。 在了解到具体的情况之后,有点贼眉鼠眼的那个跟班,在伙计走了之后,便对那李爷说道:“李爷,在香山县也太离谱了吧,竟然要征收这么重的税,抢钱啊!” 要是在别的地方,面对这样一群过江龙,普通背景的人,也只能是认栽了。再怎么样,也斗不过这些过江龙的。 朱镜静一听,连忙惊喜地问道:“凡哥,不用前七后八了?” 可以遇见,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种猛龙过江只会越来越多,都来香山县抢食。 香山县码头,人潮汹涌中,有一群人从船上下来,大概二十来人,一看就不同一般。 第三,煮盐法改为盐田法,适合在沿海地区推广,并允许各大产盐地区互相竞争,并采用官卖制度。这种增加食盐供应的做法,不但能杜绝私盐的贩卖,也能减少盐商用私盐充到官盐中买卖的可能,并且减少了百姓在食盐方面的支出,增加了食盐的用途,造福百姓。 当然了,还是因为有朱元璋坐镇,有些人虽然不满这份奏章,也只敢就事论事地反对,而不敢对驸马喊打喊杀。 可以说,这里的不少措施,动了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。哪怕这是才开国,一样有很多既得利益者,并且其中的既得利益者,还多是开国功臣。 如果说,张一凡在去年的一次严打,对象其实还只是地方上的流氓恶霸,那这一次,就是有各种达官贵人为后台了。 这些案子,其实不算治安事件,而是商业事件,或者说经济纠纷。比起那些坑蒙拐骗抢,具有一定的隐蔽性。 ……………… 这人问了一堆问题,无不是和赌场以及风月场所有关的。 还有人说香山县人人都富足,绝对是有问题的,要求去香山县核查! 总之,有的没的,都是拿着放大镜,或者凭着他们觉得怎么样来找事。 以前是香山县离得太远,也不知道香山县能有多少钱可赚。 就算张一凡在这份奏章的后面,还列出了他当县官的开支并以此证明,大明朝中低级官员的俸禄太少,因此要设立合理的薪酬制度以及年终根据政绩而定的年终奖,也一样无法阻挡那些既得利益者对这份奏章说三道四。 他们不敢去碰驸马,可不代表他们会规规矩矩地对别人。 仗势欺人,那是必备技能,也是暴利的主要凭借点。 等到了客栈之后,服侍他们的伙计被拦住,其中一人说道:“我们李爷要问话,好好回答便有赏,敢不如实回答的,小心耳刮子!” 但是,方孝儒本身就不是个欺软怕硬的人,要知道,在原本的历史上,诛十族的典故,可是应在他身上的。不管是不是真有诛杀十族,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,就是方孝儒的骨头很硬! 随后几天,他们便开始踩地盘,然后瞄准了几家赌场和青楼,强势介入。 不得不说,朱元璋还是很看重梅殷的。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,登基称帝之后,还去过开封,因此,他要离开南京去香山县,也不是开特例。 在朱元璋的威严之下,没有臣子敢反对这个决定。 于是,朱元璋命令已经去过香山县的太子监国,太师李善长辅佐,留下必要的官员之后,自己带着成年亲王,还有宰相胡惟庸等文武百官,浩浩荡荡前往香山县了。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