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6章 任期终了-《明初: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好家伙,皇帝的这道旨意一下,这几天香山县的街道上就要热闹了。

    最后,朱元璋加封张一凡为荣国侯,多领了一份俸禄,卸任香山县县令一职,随驾返回京师。由方孝儒接任香山县县令,同时还是保持香山县为特区,直属皇帝管辖。不过从明年开始,要给朝廷上交七成税收,而不再只是留给香山县衙。

    眼前这位皇帝,是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,多杀几个,似乎压根也不是问题的。

    他住的地方,肯定是要好的,但是如果不用劳民伤财,还能住得更好,那他当然愿意了。

    不过他们也明白皇帝是什么意思:不是对香山县的政绩有质疑么?那么到地方了,就去瞧瞧清楚。至于便装,也是要让他们尽量了解到实情。

    因此,一听之下,他们一个个都是答应下来。

    张一凡事先说明一下,倒也不是谦虚,而是免得回头有人在接待皇帝的事情上找麻烦,因此,特意先强调了时间上来不及。

    他这个话,说到后来,声音提高了一分,语气也变得更加威严了一点。

    甚至还有人大着胆子在人群中问道:“陛下,臣等还能另外出钱买这个钱庄本金么?”

    香山县隔壁的番禺县,因为离得近的原因,也被朱元璋注意到成绩不错,便也升了道同的官,任命他为山西右布政使,算是越级提拔了。

    这个大殿,其实真不大,随行的文武百官,皇亲勋贵都挤满了一堂。

    哪怕张一凡在四周布置了多台装了冰块的风车,让人摇着手柄吹凉风,也还是显得有点热。

    张一凡听了,稍微想了下,然后才回答道:“大概了五万多贯!”

    要不然,根本就不可能这么快搞出来。

    秦王和晋王原本是在洪武十一年就藩藩国,但是因为朱棣有出息,让朱元璋感觉其他几个儿子不够好,就继续留在身边教导。历史有所改变,所有皇子就都还没就藩,这次也跟着来了香山县。

    毕竟这也确实是事实,就这么短的时间内,按照他们的理解,肯定没有修建行宫的。

    甚至在大明朝后期,嘉靖朝火灾烧掉的宫殿重修,光是栋梁这些从深山砍伐,沿着长江先运到下游,再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到北京,这个费就比在南京修宫殿又不知道要多费多少银子。

    结果没想到,为了朱家江山的稳固,朱元璋毫不犹豫地宣布了这个决定,让那些皇亲勋贵们都很是失望。

    是你的一家一姓利益重要,还是皇帝朱家江山的利益更重要?

    跟随在他身边的张一凡听了,便给介绍起水泥修建房子的一个好处,便是快。当然了,工程队的熟练,也是功不可没。

    听着他的话,朱元璋对水泥的认识又多了一分。

    可是,这个钱庄,从刚才公布的钱庄数据上来看,那是一年赚得钱多过一年,并且还不用他们费一点精力,这简直就是一个无底洞的金库,每年都能往外拿钱!

    当然了,这三天里,他们大部分人,自然也是去逛过钱庄,听过别人说这个钱庄的事情,也不只是因为听到皇帝公布了数据就一下相信的。

    也正是他这么一说,就极大地拉低了包括朱元璋在内,所有人的预期。

    虽然说香山县五十万左右的人口,有一大半是在县城这里,可这些来自京师的人,太特别了。就算在人群中,也是能一下认出来的。

    不过这个时候,金融知识匮乏的大明君臣,一个个都是看着眼前能看到的,笑呵呵地各自满足。

    听到这话,所有人都期待着看向朱元璋,不知道他会怎么答复?

    一听这话,大殿内顿时又轰然出声,随后便是山呼万岁!

    他们不知道,分红这个事情,最关键的是股份的比例,他们就算出再多的钱,能出得过朱元璋同学?他可是有印钞机的,想出多少钱都成!

    有了这个水泥修建宫殿,不但能修建得更好,而且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钱财,朱元璋的心情变得非常好,便转身对身后的文武百官说道:“今日安顿下来,明日开始连续三日,卿等都便装在香山县走走,记住,不得自曝身份,不得违法乱纪!”

    朱元璋一听,顿时又呆了。前两年修南京紫禁城宫殿的时候,了上百万贯之多,这么一对比,这座行宫的费,简直可以忽略了的那种,让人非常难以置信!

    他们根据自己兴趣的不同,首先选择去核查的事情,自然也是不同的。但是,不时地,都能遇到熟人。

    他用了“真真正正”四个字来形容,是感慨到了一个极点才会有的。

    他们要置办粮田是为什么?还不就是为了能传给子孙,衣食无忧么?

    而如今,皇帝宣布这个钱庄的分红,一样能留给子孙,岂不是也保证了子孙的衣食无忧?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