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本来的话,他们都担心粮田就那么没了,迫于皇帝的淫威,他们也不敢反抗。可突然之间,峰回路转,竟然有了更大的好处,岂能不激动,焉能不兴奋? 粮田的话,每年还要担心老天爷开不开眼,赏不赏脸,总有粮食歉收的时候。 更不用说,他们走访这三天,也已经看得明白,光有皇帝的旨意让其他地方协助,也不可能帮助香山县变得如此繁华。而是利益,才会吸引周边地方的人口和钱财,源源不断地向香山县汇聚。 第三天的时候,朱元璋在张一凡的陪同下,参观了钱庄以及县学和社学。 不过香山县的百姓也不会打听是哪位大人,就是招待上,问话时,都会小心翼翼一些。 不过很显然,朱元璋明显是懂得人心驾驭的,打了一棍子之后,马上就给甜枣了。 可此时此刻,谁敢在皇帝面前说这个事情? 钱庄是香山县经济腾飞的心脏,教化是关系未来的举措,他最重视这两件事情。 朱元璋见了,便又开口问道:“朕给了卿等机会,如果没有什么意见的,那朕就参考香山县这边,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了。” 朱元璋则是待在行宫休息,顺带着听张一凡和朱镜静禀告香山县的具体情况。特别是翻看了香山县三年来出自朱镜静的账册,详细地了解经济运作情况。 朱元璋缓缓地扫视了他们一遍,然后便用斩钉截铁地语气,冷声说道:“户籍革新和粮田归公分配法是香山县能有如此成功的基础,朕决定,此二法要尽快在全天下实施,之前赏赐的田地,无论是皇亲勋贵还是其他人等,只要是大明境内,皆不许有私田,皆要按价卖于官府。” 就在去年的时候,也就是洪武十一年七月十五日,工部奏请以晋府为准,朱元璋御批同意。其规制;周围三里三百九步五寸,东西一百五十丈二寸五分,南北一百九十七丈二寸五分。 只听他缓和了语气之后,又看着底下臣子说道:“香山县发展如此之好的一个核心,便是那钱庄。朕看了账册,才发现香山县官衙盈利之最,便是这钱庄。这里有一些数据,朕记下来了,卿等可以听听。” 朱元璋听到张一凡的介绍,不由得上前摸了摸水泥柱子,然后还用力拍拍,最后很是感慨道:“一凡啊,你这水泥,真真正正的是国宝啊!” 朱元璋看着底下这么多的臣子,开口说话道:“三天时间,想必诸卿对香山县大概也有了解了吧?都说说,朕听着,有什么害民举措,有什么夸张的政绩,都说出来!” 换在为国为民的位置上,可以毫无疑问地说,香山县的成功,绝对是解决大明百姓能过得更好,大明会变得更加强大的金钥匙。 朱元璋倾向很明显,他都说了,要做利国利民的事情,这就是给事情定性了。谁要是反对,那就是奸臣,才不愿意做利国利民的事情。 南京那边宫殿的柱子,那都是要去深山中寻找足够粗大的树木,然后砍伐运出深山,再通过水路运到南京,晾干打理,最后才能用,费当然不是用水泥柱子可比的了。 香山县的现状,对这些文武官员的震撼,那是毋庸置疑的。哪怕之前说什么吸周边地方的血,也不足以证明香山县的这一切,会因为不吸周边地方的血就变得一无是处。 这不,朱元璋回过神来之后,便立刻参观了这座行宫。一路上都是赞不绝口,就差称赞是奇迹了:“真得是没想到啊,这修建的速度真得是太快了!” 忽然,他很有兴趣地问张一凡道:“修建这座行宫,一共了多少钱?” 而其他文武百官,则换上便服,带着几名便装的军卒,便开始了香山县三日游。 这么一来,谁还在意一些细节呢? 听着吴诚所念的一组组数据,顿时,大殿内的所有人,都是惊呆了。 但是,如果换到了一家一姓的位置上,那就未必是好的了。比如,香山县的粮田归公分配法。 太监吴诚听了,立刻拿着事先准备好的钱庄三年数据上前,用宦官特有的嗓门,抑扬顿挫地念了起来。 户籍和土地制度是基础,也是王朝的基石,解决了这个,其他政策相对而言,就不算是很大的了。朱元璋再宣布的时候,也就更容易一些了。 等到第四天的时候,就在行宫的大殿,朱元璋召开了御前会议。 看到朱元璋和其他人的表情,张一凡连忙解释道:“父皇请看,这个柱子,是先用钢铁棍子扎出骨架,再灌上混凝土,外层刷上水泥和石灰就成了。当然,这种其实比木头柱子要牢固,且更为耐火,也不容易腐朽!” 皇帝驾临,宵禁还是有了。但是等到第二天开始,就皇帝的行宫这边,有锦衣卫以及蓝玉的手下站岗保护之外,其他地方就都解除戒严,老百姓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了。 如今真得确认,驸马卸任了香山县县令的职务,香山县的百姓,皆闻之落泪。 据后世史书记载,驸马当日卸任香山县县令消息一出,全城哀鸣,如丧考批。 驸马随驾离开香山县时,珠江两岸,百姓一路跪送,一路绵延直达广州城北,哀鸣声不绝。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