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张一凡从穿越过来的心思,就是要舒服地种田。此时达成的协议,算是比较理想的了。因此,他便立刻回奏道:“谢父皇!” 皇帝一次两次能站在驸马这边,但是次数多了呢?如果驸马和亲王冲突了呢?只要驸马恶了京师的达官贵人,那就别想过安逸日子! 胡惟庸就不相信了,皇帝会每次都保着这个驸马? 第一,地方官是亲民官,必须要保证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正确执行朝廷的决策。 朱元璋听着他的建议,想着香山县的情况,点点头,然后对胡惟庸等人吩咐道:“卿等也该是听到了,朕觉得有些道理,俸禄之事,再重新拟定一份!” 胡惟庸估计,按照张一凡的脾气,当了这个应天府府尹之后,那肯定也是铁面无私。 但是,应天府这里,可都是达官贵人,特别是藩王和各大开国功臣,都是多如牛毛,其中有不少人都很任性,嚣张跋扈的也多。如果张一凡在应天府府尹的位置上铁面无私,那绝对会和达官贵人们起冲突。 于是,朱元璋在听到张一凡的回答之后,便对他说道:“如此,那你就专心先做出这个东西来看看!” 其他两样,他都可能会不在乎,但是这个,是不能不在乎的。 一听这话,张一凡便知道,这个老丈人还是有点扣。 朱元璋听了,没好气地说道:“如今正准备推行香山县新政,朝中是你最为熟悉。应天府府尹,又不用伱跑去外边,正好也适合镜静养胎,你还推辞个什么?” 但是,这个活他也不可能推,这是体现他权力的象征。 张一凡听了,想也不想便回奏道:“儿臣认为,先要明确地方官的具体职责,做多少活,领多少俸禄。如果县令确实忙不过来,而是要用幕僚的,那这个钱应该也要考虑。事实上,儿臣认为,地方上的职务划分,太过粗犷。如今开国之初地方人口少还能维持,可要是以后大明天下承平,人口增加之后,那光靠目前县衙官吏是肯定忙不过来的……” 胡惟庸一见,仿佛被他这个眼神刺了下,当即要找回面子,不过他知道,直接就香山县的新政说事,那肯定是驸马最懂,于是,他立刻转移话题道:“驸马说得轻松,你那玻璃,不就是水晶么,还能做出什么有用的好东西,竟然需要才华卓绝的驸马去心思琢磨?” 倒是朱标听到了,便接过话题回答道:“一凡可是指如同香山县一样的年终奖么?” 如今的大明朝,西南、西北、辽东等等,还都是蒙元控制的地方,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,当然知道一个能远距离观察敌阵的东西,会有多重要。 边上的胡惟庸一听,顿时有点急了。这个驸马一口一个要照顾公主,指不定皇帝一时心软,还真同意了! 要知道,让张一凡来当应天府府尹,就是他想出来的招数。一旦落实,那自然无从谈起让张一凡去当宰相,他的位置也就安稳了。 此时,为了扣帽子,他不惜给张一凡加了才华卓绝的形容。 很显然,要么是朱元璋给他提及过玻璃的事情,要么他自己听到了玻璃的八卦。 就目前的俸禄而言,朱元璋其实是有参考张一凡提供的账本,剔除了他认为不合理的支出,然后掐着那个刚好够用的钱。 但是,如今的张一凡,那是刚从香山县施政三年回来,说话是具有权威性了。 “嗯!”张一凡听了,点点头道。 朱元璋见了,便对张一凡说道:“你在香山县的那套,太过大手大脚,其他地方的官衙,也不可能如同香山县衙一样有钱。” 朱元璋也是好奇,便问道:“那水晶……玻璃还能做出什么好东西?” 张一凡卸任香山县县令之后,他就只有爵位,没有职务,如今,眼见着应天府府尹的职务就要落他头上了。 想到这,朱元璋正要说什么时,就听张一凡还在那说道:“而且,父皇有所不知,儿臣想搞得这个玻璃厂,是还有一些想法的,感觉可以做出一些好东西,也是需要心思琢磨的。到时候真做出来了,朝廷一样是受益的,就算是儿臣在其他方面依旧在给朝廷做事不是?” 其他人听到这些对话,也很是好奇,纷纷看着张一凡,等他回答,就看会是些什么好东西? 说完之后,他看向张一凡,脸色严肃了一分问道:“一凡,你是不是想做你那个玻璃厂,所以就不想当这个应天府府尹?” 如果张一凡以前说这番话的话,朱元璋可能压根不会听,会认为你知道啥? 朱元璋听了,有点不高兴了,开口说道:“好了,不要吵闹!” “至于香山县的新政,都已经摆在那里了,照着学便是。总不可能,就照着学都不会吧?”张一凡说到这里时,瞅了胡惟庸一眼,眼神中带着一点鄙视,似乎说得就是他。 其实,朱元璋定下的俸禄,是改了几个版本,越改,给得俸禄越少。不过这个位面,因为受张一凡的影响,其实已经有些变化了。 胡惟庸:“……” 听到这个回答,所有人都有点意外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