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4章 一鸣惊人-《明初: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李琪红着眼睛,还要再说之时,下人不敢近前,远远地禀告道:“老爷,二老爷求见!”

    中书省设立多年,宰相之位,皆负皇帝之望,故废中书省,六部之事,直接上报御前。另设文渊阁,协助太子和皇帝处理政务。

    玻璃厂设在京师里面的玻璃店铺,很快就人满为患,都是过去问价钱的。顺带着又看到店铺里面摆设的其他玻璃器皿,自然也有心动的。

    这个认识,让他嫉妒地无以加复。本来,这种受宠,该是他的,因为本来就该是他娶了临安公主的。

    因此,卫国公邓愈罚俸禄一年,废宰相一职,改任京师武备堂司业,筹建京师武备堂;忠勤伯汪广洋,罚俸禄一年,费宰相一职,改任国子监司业。

    各方面热衷功名之徒,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功臣武夫,竞相奔走于其门,贿送金帛、名马、玩好之物,不可胜计。

    他的话还没说完,就见李善长把手中的茶杯往桌子上重重一放,“啪”地一声,把李存义的话给打断了。

    这一下,屋子是绝对亮堂的。甚至南京这边还有倒春寒,天气冷的时候,拉开了窗帘,还能免除寒风,就能在屋里晒太阳。

    听他说得如此之重,不管是李存义,还是李琪,都不敢说话了。

    虽然说,也确实牵连了一批文官武将,却远没有原本历史上多。且这种贪腐案,并不会还有秋后算账的可能,不可能持续几年。

    说到这里,他看着自己弟弟和儿子一脸不解的样子,便只好耐心解释道:“胡惟庸做事任性了,皇帝对他不满已久。我早就叫你们保持距离了,他迟早会出事!”

    其他牵连的文武官员,被判剥皮充草的,还有二十一人,流放琼州的五十四人,杖责、罚薪的有三百三十多人。

    几家玻璃厂的股东,钱早就到位了,资金自然也是不缺的。

    当时虎克显微镜怎么制作,一直是个谜,没有其他工匠能打磨出虎克显微镜的镜片,一直到后世才揭秘出来。

    但是,这个位面上的胡惟庸案,并不是谋反案,而是贪赃枉法,渎职,谋害诚意伯以及抗旨不遵等数罪并罚的案件。

    至于张一凡,反而无官一身轻,也没有参与进去。

    另外还查出,诚意伯刘伯温之死,也和胡惟庸有关。

    李琪看他爹不说话,便又恨声说道:“爹,这个事情,你要出来主持公道,要不然,那小子岂不是会无法无天!”

    随后,就听李善长冷声开口喝道:“就因为他儿子的事情,闹这么大,合理么?你们没过脑子的么?”

    其中文渊阁的设立,就是来自张一凡的建议。武备堂的设立,也是因为张一凡。

    李善长的能耐,他们当然是清楚的。再不济,大明开国第一功臣的名头,也是有足够份量的。

    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烧制,打磨,是重中之重。他亲自给予关注并给指点,给郑敬学讲解了光学的一些知识,让他打造望远镜和近视眼镜以及老镜。

    不过,他显然是了解他哥的,便立刻问道:“那哥的意思是?”

    这让郑敬学激动万分,没想到驸马真得给了他股份,那是真得一心扑在玻璃厂上,拉都拉不走的那种了。

    修建柳家村别院的柳家村人,都是有几个钱的,一看之下,顿时二话不说,立刻也给自家换了玻璃窗。

    洪武十三年,这才刚开始,就出了这么大一个事情,顿时就震惊了京师所有的勋贵和文武百官。

    结果出来之后,刚好是张一凡这边拿出了玻璃成果的时候,京师上下的注意力,一下便集中到了玻璃厂这边。

    这不,听说驸马、荣国侯要在朝会上进献千里眼,就连胡惟庸案中受罚的卫国公都出现了,想要一看究竟。

    求支持!

    (本章完)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