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对于这些情况,张一凡和徐达等人,便想着法子改进,或者用补救措施,来优化这种信号塔通讯方式。 在他们忙这个时候,李善长是一刻都没停,悄悄就南下回京师了。甚至都没告诉其他人,只是留了一封信,说不打扰他们,实际上怕被挽留。 徐达明白整个信号塔的运作方式之后,顿时大喜,当即决定,亲自出去挑选山头,看在什么地方部署信号塔,以此覆盖尽可能多的地区。 好戏,就快开锣了!到时候,自己在南京“静候佳音”! 想着这些,李善长便不再回头望,径直南下了! 一个月之后,张一凡这边培训的差不多的时候,徐达也已经回来,把要部署的山头都在地图上有了标记。 北平这边传消息到指定信号塔,或者由边关那边的信号塔传递消息到北平。一开始的时候,不熟练,也会出错。天气不好的时候,有些信号塔距离过远,借助望远镜也难以看清楚。 集中力量办事,就有一个好处,很容易就做出想要做的事情。 张一凡听到问话,转头看向一脸惊喜和期待的徐达,便毫不犹豫地回答道:“理论上可以和人说话一样详细,但是这样传递消息的时间会很久,因此,会比较言简意赅,但是一样能说清楚详细情况。” 张一凡是吃得带劲,刷火锅的肉,可是正宗羔羊肉,但是朱棣,却没多少食欲,只是对张一凡说道:“我说一凡,如今我们已经兵强马壮,也没什么可以再练的,我看是可以了吧?要不,明年春暖开,出去打一仗如何?” 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初的时候,这些部署基本完成,然后便是练习阶段。 张一凡要做的,是历史上最优的信号塔,也就是用最少的组合表达,来传达信息,关键点当然也是编码。 竖在平地上的信号塔,有点类似人的手臂,关节可活动,通过对两个手臂的摆动组成10种不同的方式来代表0到9的十个数字,做起来也简单。 既然不能确定,他就索性不说了。 张一凡在纸上画出信号塔的构造,朱棣这边,立刻让人去打造信号塔。为了能看清楚,这个信号塔要尽可能地大一些。 说到这里,他顿了顿之后又认真地补充说道:“借助望远镜,能看得更远,看得更清楚。当然,这种信号塔的方式也有一个缺点,如果是下雨下雪天,还有大雾天的时候,视线会受阻,可能就没法传递消息。” 相对他们来说,更为了解张一凡的朱棣,却已是喜出望外了。他知道,张一凡说有,那就是真得有了! 张一凡听了,胸有成竹地解释道:“这个信号塔,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人的模样,可以通过手脚的不同表达方式来表示不同的字,有关这个怎么表达来表示不同的字,回头我有办法来解决。现在的问题,就是想知道北方这边是不是有合适的山头来修建这个信号塔,方便消息的传递!” 不可能吧? 大致上来说,主要是沿着长城一条横线,然后从山西边界那到山海关这边一共有三条纵线,以比较大的网格,基本辐射了整个北平以北地区。 至于信号塔,只要能有0到9一共十个不同的表示方法就可以,这样操作就能简单,结构也不会复杂。 他们不知道,张一凡介绍的这种信号塔,或者说这种思路,在原本的历史上,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发明出来的,并且是修改了好多个版本之后的结果,被当时法国人赞誉,列入人类的四大发明:印刷术、火药、指南针,以及“远距离传讯符号语言”。 冬天的北平,又比南京那边更冷。寒风呼啸的时候,更是冰冷刺骨。 好在一个信号塔,就只需要一个识字的就成,其他守备和操作信号塔的,都不识字也无所谓。甚至一些只是中转用的信号塔,一个都不识字也没关系,只需要记录信号塔表达的内容重新做一遍就可以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