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虽然说,古代这些人,其实对于匠人也是比较重视的。任何一支军队,包括野蛮的草原部族军队,烧杀劫掠无恶不作,但是,都不会杀匠人,而是掠夺回去用。 听到这话,朱棣和徐达等人,脸色顿时就轻松了起来。 当前大明最大的敌人,就是蒙元,他们学都学不会,至少就能让朱棣他们放心不少了。 但是,事关他即将颁布的科举大事,他又不想耽搁,想着一定要当面和张一凡聊聊才好。 他们没想到,从大驸马的话里听出来,这里面还涉及了很多知识,而且还是他们闻所未闻的。 朱棣听完之后,表情同样很严肃,沉默了一会之后,他脸色郑重地对张一凡说道:“明日我就要启程前往辽东坐镇了,临走之前,我会给父皇写一份奏章,我支持你的新学让大明更多的学子学习,提升我大明的学识。” 这人和人比起来,怎么就那么大的差距呢! 就见朱棣和徐达等人,听得非常震惊。 但是,他们都只会是基于当前匠人的劫掠而已,很少会鼓励这些匠人发明创造。 “钢铁冶炼,加工,车床发明使用等等!”张一凡严肃了起来,侃侃而谈道,“其中还包括能量转换原理,做功,压强等等,说句不好听的,虽然我已经上了两节课,给了他们启发,但是要想做出来,就凭他们根本是不可能的。” 张一凡趁着这个话题,把科技进步这个概念展开,侃侃而谈起来。 这快马送过去的圣旨,让他一家回去过冬,一年来回这么赶,这么折腾的原因,圣旨中还隐隐归结为张一凡太能折腾,把原本以为要好几年的辽东战事直接半年内就干结束了的缘故。 “未来的不说,我们可以回顾历史,人类从青铜器的使用到钢铁的使用,不是靠儒学能有这个进步,而是匠人的手艺进步。火器的出现,对于刀枪剑戟又有多大的影响,你们几个应该非常清楚。如此种种,都可以说明,技术的进步才是我们人类要想保持领先所最需要重视的。” “……” 朱棣听出来,接下来估计是专业的知识了,他就说不上来了,不过还是顺口问道:“需要关联什么?” 但是,锦衣卫校尉那边的禀告,远没有朱棣和徐达两人专门向他禀告这样引起他的重视。并且,朱棣和徐达是专门针对张一凡的新学之重要而上奏章的。 联系那个烧水的原理,徐达从各方面都指出张一凡学问的重要性。在奏章的最后,徐达甚至感慨到,匠学之重要,必须要改变过去的眼光来看待了。而张一凡的新学,就是提高匠学的学问,工具。如果普及开了张一凡的学问,那大明国力的强大,绝对不是嘴巴说说而已。 于是,在接到旨意之后,张一凡给朱棣写了封信,又去燕王府和燕王妃做了告别,并且把北方的事情做了安排。比如说,肉松厂,鱼松厂,养殖场等等,都有安排,然后才领着学生,浩浩荡荡地南下。 为此,他在儒家、道家和佛家之间选择,最终决定选择儒学作为科举内容。 在这洪武十四年末的时候,朱元璋为了他的科举,其实做了那么多的事情,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。 于是,他想了下回答道:“北方的天气冷下来了,对于小孩并不是很好。可以让一凡一家子南下来过冬,不要有路上时间的限制,应该也没什么的。” 张一凡听了,点点头,让朱棣心中一喜之时,却听他话锋一转道:“虽然确实是烧水,但是,你知道要想做出真正有用的动力装置,需要关联什么技术么?” 这个时候的他,其实一直在为重新开科举而准备。因为举荐制的坏处,非常容易形成朋党,是他所不允许的。 并且,举荐制所举荐出来的所谓人才,在除了一开始之外的时间内,大部分都让他不是很满意,甚至有一种明显的迹象,随着举荐制实施越久,举荐上来的人才就越差。 因此,恢复科举是势在必行。 张一凡那边,是有他派过去的锦衣卫护卫。有关张一凡的言行,当然也会定期向他禀告的。 而张一凡这边,还在继续说道:“为什么?因为他们工匠的储备能力,根本不能和我们中原王朝相比。这个动力装置的背后,涉及到了冶炼等方方面面。如果我们大明要继续保持领先,一定要在工匠基础上,或者说人才储备上保持领先。我指得,就是各行各业的人才领先。这也是我为什么想要发扬我的新学,想让父皇把新学加入社学,加到以后的科举里面去的原因之一。” 朱元璋一听,脸色一喜道:“对对对,该是来京师过冬才好,北方还是太冷了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