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6章 朱元璋的考虑-《明初: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徐达也是点头说道:“明天我们几个都要出发了,临走之前听你一番言论,真是开了眼界!”

    张一凡在北平这边以蒸汽机为例子,教授他的学生以物理知识的同时,朱棣和徐达等奏章,先后没差多少时间送到了京师,送到了御前。

    圣旨中,朱元璋当然没有说是因为要和张一凡讨论新学的事情。但是,张一凡其实已经猜出来了。

    如果说,朱棣还年轻,他在这方面还不算什么的话,那徐达等资格够老,眼光绝对是没问题的,连他都是非常肯定张一凡的新学,那就不一样了。

    他们两人都有在奏章中引用张一凡的话,说新学之普及与否,其实和王朝强大稳定与否有非常大的关系。

    要是一般的队伍,地方上想要招待,绝对是很头疼的事情,毕竟是要不少钱的事情。

    手中拿着朱棣和徐达等奏章,朱元璋陷入了沉思。

    当然了,朱元璋也很体贴,一如朱镜静北上时候一样,张一凡这次一家人,还要再带学生南下的过程中,要求沿途地方官当第一要务来接待,如果有怠慢的话,那是要严惩的。

    这些年来,他一直在寻找一种新的科举方式。要公平,又要选拔出真正有学问的,更要让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能有一颗忠君之心。

    “将来的时代,如果朝廷只注重四书五经,只注重儒学的话,必然会被其他国家所超越。你们不要只看到我们大明周边的小国。这个世界很大,成吉思汗当年到过的地方,都在求变。匠学的进步,千万不要小看。”

    几天之后,北平的张一凡接到圣旨,不由得有些无语。

    张一凡看着他们几个人的表情,并没有得意,而是继续用非常认真的表情说道:“不管如何,等到这种动力装置面世之后,别人看到了也一样能知道这种东西是怎么做的,但是关键是,做出来的技术,不是普通人能掌握的。就比如说蒙元吧,就凭他们的工匠能力,我把东西放他们面前,让他们去模仿,他们都不一定能造得出来!”

    但是,这是大驸马、荣国公一家子和他的学生南下,那就不一样了,因为,这可是财神爷!

    不过文武百官都很热情,都想学张一凡的新学,朱元璋自己也考虑到张一凡的学问确实能来钱,是有用的学问,也就答应了,想选拔了五十个学生过去试试。

    朱棣和徐达等人听了,顿时哑然。

    要说这个时代,对于朱元璋了解的人,他张一凡必然是算其中之一的。他当时说出那么大的一番话,要是不惊动朱元璋,那就怪了。

    之前的时候,张一凡提出来,要当大明朝的圣人,想把他的学问放到社学中去,让天下人学。

    首先,他确定以南宋朱熹之说作为基础,然后又扬孔扁孟,修改了孟子的不少语录,甚至都把他的塑像都抬走了。因为孟子主张“民为重,君为轻”的说法。

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

    他也不是没想到,派儿子朱标去一趟,但是,感觉这个事情又太重要,哪怕未来会是皇帝的朱标去谈,他也还是不放心。

    这算是有了个为张一凡一家好的理由,让他下定了决心,也不管那些学生才到北方,就又下了一道圣旨,快马送往北平。

    不过朱元璋对于儒家学说也不是全盘满意的,为此了不少心血来修改儒家学说。

    地方上的乡绅,最是积极了,抢着招待,哪怕只是听到一些大明财神爷的只言片语,那可都是说不定有巨大帮助的。

    就这么的,张一凡一行人走走停停,路上用了快两个月,到了洪武十四年年底才算是回到了京师。

    求支持!

    (本章完)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