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大家显得很兴奋,都期待着建设完成后,能用它拍一拍浩瀚的宇宙。 朱晓华把镜头来回伸缩,他摇起升降杆,把风箱镜头伸出二楼楼顶,很快发现了问题。由于镜片并不是镶嵌在风箱内部,风箱伸展开后,镜头与箱体分离,内部的镜头歪向一侧,很快就什么都看不到了,只有模糊的亮光。 而且镜头与安装底片的相对位置也有变化。镜片缩小一半,投射进来的光线只能占据底片一半大小的位置,另一半只能空着。 这意味着,长筒镜头中看到的影像,最后可能只有一半能投射到感光底片上,最后冲洗出来也可能只有一半的影像。 若是给人拍照的话,全身像最后拍出来的只有上半身或者下半身。 朱晓华将风箱镜头收回,要这几名学生拆下这两个长筒镜头。 他们这种粗劣的改装显然跟邵教授的设计理念相去甚远。镜头尺寸不合适,不是简简单单填装泡沫、缩小窟窿就能解决的。 它意味着要有一系列的改装,甚至连整个风箱的尺寸都得重新设计。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。 改变镜头尺寸,所有的一切都要跟着改变。 朱晓华把长筒镜头还给了金银建,心情有些失落。建设巨型拍即得相机难度比他想象中的大多了。 他不由得有些颓丧。 这三名学生也有些失落地坐在木桌边沿。 大家的情绪顿时低落下来。负责机械设计的那名学生问同伴:“没想到镜头部分这么难找,你说我们能建成拍即得吗?” 这种相机以前大家闻所未闻。 挑战自然也是前所未有。 建不成也是完全有可能。 或者只能退而求其次,改动邵教授原有的设计。 “要不我们用天文望远镜的镜头先将就将就?” “是啊,有总比没有强。” 有学生出现动摇。 朱晓华很快否定了他们的想法,要他们把镜头取下来,装进袋子里还给金银建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