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之前殿试谈及倭寇的时候,胡惟庸就跳出来说过这个钱粮的事情。 朝廷定下的这个水泥价格,比之前张一凡估算的价格还要便宜一钱,这是有点难以想象的。因为他知道,朝廷这边烧制水泥,压根就没有用水力设施。 朱元璋听得无语,不得不打断张一凡道:“那朝廷还是没钱,如何兑现?” 不过表面上,特别是在皇帝面前,他还是不敢露出不满,只是正常回答道:“驸马应该清楚水泥成本不高,朝廷不了多少钱。官道一修好,光是北运粮草物资都能省下不少!” 于是,他便转身看向朱元璋,诚恳地说道:“父皇,征发徭役,哪怕是农闲时候,依旧是劳民之举。如果烧制出水泥,只是修官道,倒也算可以。但是这水泥还用来发卖,那就是民之血汗了……” 水泥的原料到处都有,水泥窑也可以监督民夫修筑,燃料让民夫运送,水泥粗料的粉碎又可以用民夫。按照这样的算法,朝廷确实不了多少钱。毕竟服徭役的民夫,还得是自带干粮的。 “那就官府买,朝廷买。”张一凡听了,想也不想就说道,“修官道也是一种支出。另外,水泥修房子的好处可想而知,大明的有钱人不少,只要这么维持下去,水泥作坊一定是可以赚钱的。” 对于老百姓来说,原本没有水泥一事,也就没有这个徭役。结果水泥出来了,他们要多服一个徭役,哪怕这个水泥路修好了,所有人都会受益,但就老百姓本身来说,估计也没几个人愿意服这个水泥劳役。 此时,他基于对张一凡的了解,不由得有点好奇,便问道:“那你有何法,既能修成官道,兴修水利,亦能不劳民,不被百姓所骂?” 胡惟庸在边上听了,心中不由得嗤笑,哪有这么好的事情,既要又要的,看你怎么回陛下! 可谁知,张一凡听了,却是立刻回答道:“有两种方法,可以避免被百姓骂,却又能办成事,各有优缺点。” 按照朱元璋的雄心壮志,要在全国一下就铺开修水泥路。只是用商业手段,确实不大可能。 张一凡听了,毫不犹豫地回答道:“第一种方法,就是改徭役为雇工,所有出工的民夫,都能领到钱,这样他们就不会有怨言了……” 他的这种小富即安,或者说尽量不扰民的思想,体现在了各方面。他的子孙崇祯皇帝最终是穷死,有一部分责任就要归于他在开国初定下的财政国策。 总结来说,朱元璋同学打仗是厉害,抓权也厉害,但是他的见识是真不够! 想着这些,张一凡忽然感觉到了,改造朱元璋同学的思想,任重而道远。这个水泥事情上,涉及全国的大事,直接这么说,怕是没法说服他。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