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第150章 朱元璋的想法 这个问题,其实是个发展的问题。 就是朝廷如果真实施这种政策的话,随着人口的增长,那么人均粮田的数值,肯定会越来越少,但低于某个红线的时候,依旧会爆发饥饿危机。 因此,朝廷必须要保证这样的事情不能发生。那就有两种解决方法。 第一种,迁移人口,减少分当地粮田的人。 第二种,就是增加粮田数量,开荒之后就只能开疆拓土了。 当然,还有第三种方法,就是提高亩产来降低饥饿红线。但是,在这古代,不如前两种来得更直接。第三种,可以作为补充。 这个事情,张一凡没有给香山县的百姓解释的必要,因为不存在这种可能。 此时,张一凡还在解释这个政策道:“如果某人不想种田,觉得做其他事情能赚更多钱,日子能过得更好,那么他可以把这个粮田转租给别人,但是本人到时候依旧要承担交付给官府的租金,也就是赋税。对粮田的使用期限到了之后依旧要收回粮田重新分配。” 说到这里之后,他提高了一些声音,重点强调道:“因此,接下来的时间,你们要尽快完成全县户籍登记以及粮田丈量。限你们一个月之内完成此事。退堂!” 说完之后,张一凡一拍惊堂木,宣告本次会议结束,自个回转后衙去了。 好家伙,香山县的人口,直接翻了二番。粮田也是翻了一番。 “就算在香山县设立水泥作坊,所得用于支出怕也不够。”朱标听了,摇摇头说道,“一凡说了,沿海受风灾、水灾之祸患甚大,因此水泥需要的多,可这个钱,按照他的意思,也是要官府来出的。” 顿了顿,他又补充说道:“就算田赋这一块,按照他的做法,将会比以往多很多。可是儿臣以为,这多出来的部分,依旧是不足以抵消雇佣替代劳役的支出!” “凡哥,好热闹的,不去真得可惜了!”二牛匆匆而入,看着张一凡用羽毛笔在写东西,忍不住兴奋地说道,“几乎全县百姓都来了,啧啧,扶老携幼,都在说驸马青天老爷呢!” 虽然香山县的百姓肯定不愿意那些隐户跑来和他们分粮田,但是,张一凡愿意啊! 毕竟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,什么都没有粮田来得重要。 朱元璋听了,便提醒道:“这小子在奏章中要求设立水泥作坊!” 随后,一连串的麻烦事找到他头上来了。 张一凡听了,转头看了他一眼,当即笑着说道:“别的地方不好说,但是,在这香山县却是绝对没问题的。” 比如,隔壁番禺县的百姓,听说之后,纷纷跑到香山县这边来打听情况。 可是,逃跑的隐户肯定不干啊,直接喊冤。 ……………… “呵呵,我这是胆小,见不得血!”张一凡在老婆面前,丝毫不在意暴露缺点,笑着回答了一句。 可这么一来,那些乡绅不干了。特别是其中一个黄姓乡绅,嫁了个女儿给永嘉侯,去永嘉侯那边一说,永嘉侯不可能去找驸马的麻烦,但是可以折腾道同。 “什么?”朱镜静听了,一时听不明白,一边伸手递过来一块毛巾给张一凡擦手,一边疑惑地问道。 户籍革新,粮田归公,每个人保证分到粮田,废除劳役采用雇佣法等等。 朱标明白他爹的意思,同时,他也好奇,先静观其变吧! “这个不管!”朱元璋听了,无所谓地说道,“不管打倭寇还是剿海盗,都让老四自己决定。他要去便去,不去就不去,都在他的职责范围内。” 而今,更因为他的身份高贵,皇帝给予了最大的权力,不归地方管,任凭他在这个一亩三分地,想怎么玩就怎么玩,那就又有了最大的依仗。 如今,随着马如海和他的同伙犯事被抓,那就等于香山县的大部分粮田,就已经被罚没成了官田。 张一凡干得这个事情,比如粮田收归官府所有再进行分配这个事情,是在最初的奏章中没有的。 张一凡把他这边的情况,让朱镜静写了奏章之后,立刻发往京师;同时,他也全身心投入了户籍登记和丈量粮田的工作中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