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0章 朱元璋的想法-《明初: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所有粮田,都要归于官府所有,就这一条,是他最担心的。

    如果在别的地方,有各类豪强乡绅,甚至还有官员或者皇亲国戚存在的情况下,要把他们手中的大量粮田吐出来,真得不大可能。

    说到这里,他看到朱元璋想说话的样子,便知道朱元璋想说什么,便马上接着说道:“诚然,香山县比较偏僻,还未有免税粮田之类的。但是,儿臣看一凡的做法,该是就算有,也可以按照此等方法处理。而后,再免除免税粮田的租金,也就是赋税。如此做法的好处,就是这些免除的额度,能和户部这边核对,避免投献隐田之害!”

    这么一来,道同就有点苦逼了。

    看到驸马县令走了,县衙大堂内的这些人,顿时就议论开了。

    驸马县令在香山县要实施的新政,真得是闻所未闻,想不讨论都不行。

    真心把道同给难了!

    二牛一听,立刻往后跳,眨眼间就跑没影了。

    外面的动静,实在太大,哪怕离县衙有点远,依旧能听到一浪高过一浪的动静。要不知道的,还以为在进行什么比赛呢!

    比如说,收买县衙这边的,伪造文书,说逃走的隐户是他们家奴,那就有理由追回来了。

    他的目的,是要试验那些政策到底有没有效,而不是给你这个驸马去增添政绩!

    朱元璋听了,果然不再说话,只是点点头,示意儿子继续。

    此时的武英殿内,就没有外臣,说话也就可以随心所欲一些。

    这场面太血腥了,张一凡哪天刚巧病了,就让去掉了暂代两字的典史张三监斩。

    洪武皇帝旨意,马如海等同伙,百分之八十的人,都判了个斩立决。其他人充军,发配到西南去了。当然了,为首的马如海,剐刑。

    张一凡的这个政策,因为这个事情,最大的阻力就没有了。

    总体来说,朱元璋还是那个意思,就划了那个偏僻之地给你玩,怎么玩都可以,但是,想要用香山县以外的资源去装点你香山县的成绩,那是不可能的。

    朱标见了,又皱了下眉头说道:“就是劳役这一块,儿臣有点想不明白。按照一凡的做法,那官府将要费大量的钱。这个钱,从哪里来?”

    朱标听了,便认真地回答道:“官府治理的难点,一般而言,是收税难,这包括隐田和隐户。如今,一凡的这种做法,就能杜绝隐田和隐户!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他顿了顿又道:“三年时间,就看他能折腾出来个啥!这田地之事的后续,也且看他做了再说。”

    那份奏章里面的事情,都只有户籍的事情有公布,其他事情都还没有说,就看着他怎么做了!

    五天之后,南京紫禁城武英殿内,朱元璋把直接呈送到他这里的奏章,让轮值太监转给太子朱标看了,然后问道:“你怎么看这小子的折腾?”

    一个月期限还没到,全县户籍的重新登记和粮田丈量就有了结果。

    “凡哥,能读书识字的,县里面应该也还有一些的,比如一些女的。”朱镜静眨着大眼睛提醒道。

    大部分香山百姓,都成了他们的佃户,为他们卖命。只有少部分经常遭灾的,他们看不上的,才属于其他人。可这些人,也往往被摊上了原本属于马如海等人的赋税,可谓苦不堪言。

    什么麻烦事呢?

    就是那些贱籍的逃跑,甚至不是贱籍的,也都逃跑,跑到隔壁香山县去了。

    张一凡是驸马县令,并且人在他手中,他断案,这官司怎么打?

    这样的事情多了,道同也发现蹊跷,一查之下是他的人违法犯纪,按照他的脾气,那绝对是铁面无私处理。

    对于这些香山县以外的事情,张一凡不可能立刻知道,也不会伸手去管,那超出了他的职权。他一心扑在自己的事情中,就已经够忙的了。

    对于这些人,没有官府户籍证明,那跑了的人,就要不回去了!

    但是,那些乡绅不可能吃哑巴亏啊,找着理由施压道同。

    朱标看着这份奏章,皱着眉头想了一会之后,才回答朱元璋道:“父皇,一凡这是因势利导,顺手为之,儿臣觉得,可以一试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