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6章 公差下香山-《明初: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第196章  公差下香山

    香山县通俗文学起点社大堂,张一凡坐在主位,看着面前的几个人。

    罗贯中自然是在的,他写了书信,呼朋唤友之下,把他师傅施耐庵的二弟施彦才,以及施耐庵的孙子施文昱给招了过来。

    施家,其实是“说话”世家,以“说话”传世。

    什么是说话呢?

    其实就是后世的评书,传说中周庄王为开山鼻祖,兴起于唐朝,最初是说评佛教典集,后来改说通俗故事。

    事实上,《三国演义》和《水浒传》在最初时,都是说话的话本。其中《三国演义》话本为《全相平话三国志》,而《水浒传》则为《醉翁谈录》。

    不用说,施彦才和施文昱都是会“说话”的,水平也差不到那里去。但是,就写作来说,肯定没有罗贯中厉害。

    连罗贯中这么厉害的能人,在这元末明初写书都快饿死,他们两人就更不用说了。

    对于能入这香山县通俗文学起点社,成为其中一份子,他们两人还是有些惴惴不安的。

    这不,才来没多久,看到驸马连同公主过来,郑重其事地要开会,就很是有点紧张,坐在那里,屁股都只是坐了一半而已。

    县衙的钱,还不是夫君说了算。

    “第一,给汉字注音,释义;第二,简化汉字,方便识字书写。此二事,皆为驸马提议,卿等去了之后商讨一二。至少要定下初稿,方可返回京师。”

    她听张一凡有的时候唱过歌,各种类型的都有,她跟着学,一学就会。如今张一凡这么一说,便便立刻理解了,那便是通俗的曲子,难怪那么通俗易懂容易传唱,和她以前听过得不一样。

    朱元璋这边,扫视了底下这些臣子一眼,便继续说道:“驸马在去年提出了让大明百姓都读书识字的提议,并在香山县先行推行。此等教化世人之举,朕甚是支持。因此……”

    他可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,而且年纪一大把,不让那后生小子过来,反而要他带队过去,真是岂有此理!

    于是,三天之后,李善长便领着这么一大帮子官员,浩浩荡荡地南下,往香山县而去。

    此时,张一凡看着施家两人说道:“你们两人看看,能否改为我刚才所演示这种来说故事。暂时就以《三国通俗演义》以及《三侠五义》为主,去香山居说书。”

    张一凡看他们都不大相信的样子,便笑着对他们说道:“你们想想,只要伱们说得故事,都是正能量的,讲得是忠君报国,英雄侠义的故事,这是什么,鼓励人心向善啊,这是好事!也是朝廷所需要的!”

    一个月六贯钱,哪怕是两个人分,还要交钱给起点社,但这么忙活一、两年,也能在香山县买一套不错的房子了。

    张一凡想要做的,就是通过这种不管是不是文盲,都能听懂的评书故事,来引导人心风气,避免香山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,风气出现问题。

    朱元璋说到这里,看向李善长,用亲切地语气说道:“李卿是朕最为重视的臂膀,此等大事,关系大明江山社稷,关系子孙后代,非卿看着不可。”

    这里的待遇,对他们来说,真得非常好。衣食无忧不说,如果写得好了,还能存下钱。更不用说,这里住上一年,就是香山县民籍中的非农户了。

    罗贯中也是有些不信,因为大明朝其他地方,这些就属于贱籍的。

    说到这里,他顿了顿之后又说道:“我在去年的时候已经向太子和皇上提了类似的事情,如今虽然还没动静,但是我相信,以后朝廷肯定会重视,甚至设立专门的官职来做这事。”

    这种恩情,让他感觉有点没法还了。

    不得不说,香山县又一次引发了世人的关注。不但是朝堂内外,还包括了寻常百姓,也都开始吃香山县的瓜。

    一旦这个政绩其实是造假的话……

    他是真这么想的,有罗贯中,还有他在,什么经典作品没有?以后这个通俗文学起点社运作成为股份公司,不就可以了么!

    施彦才一听,顿时傻眼,一脸不信地说道:“怎么可能?”

    说真的,李善长心中很不情愿。

    既然如此,趁这个机会去看看,至少眼见为实吧!

    如果驸马有夸大政绩的话,瞒不瞒得过别人不知道,至少李善长有这个自信,就那柳家村的小子,不要想能瞒过他的眼睛。

    之所以如此,还是人才太少,让朱元璋都有点急了,不得不明旨宣布,只要是人才的,就不要拘泥于资格啊什么的,赶紧推荐,该重用的,都会重用。

    这么一想,李善长倒是有点期待了,或许自己真该去香山县走一走!

    心中这么想着,他便恭敬地回奏道:“老臣领旨!”

    稍微早些时候,在南京的朱元璋,下旨吏部选官不拘资格。
    第(1/3)页